北京品茶网,致25岁-35岁的你:别再焦虑了!3步教你减轻危机感,重建生活自信
昨晚跟朋友小宇打了2个小时电话, 在互诉最近生活状态之余,我们更多讨论的,是对现状的担忧和未来的焦虑。
焦虑,好像是人生永恒的难题,在每一个年龄阶段,好像都有不同的焦虑。
英国学者罗宾森经过调查发现,人生处于25 - 35岁的阶段,由学生向职场新人,由职场新人向大龄员工转变的过程中,绝大多数人都会丧失安全感,也经常感到失望、寂寞以及沮丧。
而焦虑,离不来人生几个重点命题:
房子:为房价飞涨,买房无望而感到焦虑;
婚姻:为被父母催婚,却依旧没找到合适的对象而焦虑;
事业:为多次跳槽,但仍摸不清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而焦虑;
我们的人生,就像一个破了洞的缺口,任何一阵风吹过,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锤心刺骨的寒冷,这种寒冷,就是人生危机感。
在危机面前,我们束手无测,唯用焦虑、恐惧和慌乱来应对。
1、你的观念,正在拖垮你
TED上有一个被分享了60万次的演讲:《20岁光阴不再来》,演讲者是美国伯克利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eg。
博士在视频中分享了一个观念:20岁不把握光阴,就是在让30岁后的自己陷入中年危机。
视频本身的意思是:如果你在20岁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,等到了30岁就会背负更多的压力,成本会更高。
观念本身没有任何问题,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,好像自己20多岁没实现人生特定的命题,比如,找到另一半,有成功的事业等我就完蛋了。
蒋雯丽在《圆桌派》说到:
我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,因为是个双子座,我就很纠结,感觉到两个自己在打架。我不明白,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,为什么活着,老是问自己一些很深刻的问题,但是又不能解决。
因为你在三十岁之前,要解决人生太多的问题,工作、婚姻,所有的东西,全部要在这个阶段把它解决。
三十岁如果还不出嫁,那个时候我就感觉,自己是一个老姑娘了,然后你要三十而立,如果还没立,你又觉得自己在上就没有可能性了。
但实际情况是,人生危机感并不被年龄限制,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突然遭遇。
要想减轻或消除人生危机感,我们得先知道焦虑从何而来,分为三点:
1)对成功固化的观念
心理学有个概念,叫做“成年初显期“,指的是18岁至25岁这个年龄段。
“成年初显期”存在着“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张力”,也就是说,他对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试验和探索刚刚起步,告别了情绪起伏和生理变化较大的青春期,但还尚未完全融入自己的社会角色。
在25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,正是我们从学生角色转到社会角色的时候。
此时,你会发现接触的现实与教育的观念存在巨大的观念断裂层。
也就是说,社会环境、自我能力、家庭背景等一切因素,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对“读书改变人生”等认知。
因此,我们不停地改变着我们的自我评估标准,不断地产生自我怀疑,逐渐出现了所谓的失落、焦虑。
紧接着,到了30 岁。我们的社会将30岁赋予了30岁的价值,正如父辈们可能随口就来的那句话,“我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,早就已经……”,30岁在现代社会正好是这样一个年纪:在父辈们看来(与自己相比)差不多必须完成成家立业等事情。
但是在社会阶层关系相对固化的当下,仅凭个人努力和才华很难在30岁之前抵达先前预设的成功标准时,危机感随之而来。
2)强烈的目标意识
无论是市面上售卖的,比如30岁之前你应该完成的人生目标,还是各种新媒体文章中传达的,人生缺乏目标,就像一艘失去了方向的帆船,所以你要制定各种目标。
比如在30岁之前,实现结婚,生子,买房买车,升职加薪等等。
分为两种情况,实现和未实现。
实现之后,你会感觉到短暂的欢愉,但很快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焦虑。
未实现,你会觉得人生惶惶不可终日,每天被目标裹挟而行,又在期望和失望中铩羽而归。逐渐,你对人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就会降到低谷,陷入了危机感。
3)逐渐壮大的欲望
人生的痛苦由四个字组成:欲壑难填。
很多人爱与周围的人一比较,一比较雄内心就很容易觉得不平衡,欲望一被激发,满足不了,痛苦就来了。
欲望太多,人不堪其苦。在一次次追逐中,越陷越深。痛苦无尽头。
欲望是焦虑的根源,欲望太多,能力太少,更是会加剧我们的焦虑。
以上不难看出,人生危机感就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摩擦爆发出来的矛盾,于此,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什么,承认你的感觉是完全正常的,并采取步骤寻找新的方目标和幸福时,划化危机为转机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2、职场高手,都用这3招,危机轻松化解!
1)正视危机,认识自己
书籍《同一性:青少年与危机》一书中说,青少年危机、青年危机、中年危机、老年或临终者危机在时间结构上都是类似的,承认人生各个“转变”的节点都可能爆发危机感,才是度过危机的开始。
而认识自己,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,比自己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更为重要。自我认识正确,就能在心理上控制自己,使自己的行为恰到好处。
否则就像盲人骑瞎马,不清楚自己的思想、行为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,必然处处碰钉子、犯错误。
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自己,从心出发,你才能少点焦虑,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自我:
从现在和过去的状况中认识自己
从自己的强项和现实中认识自己
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
从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中正确认识自己
2)降低自身欲望,减少心理负担
道德经中有一个理念告诉我们,欲望有度,懂得适可而止,不要贪得无厌,就能保持一个恒久的满足。
焦虑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不知足,不知足,能让很多人产生无穷无尽的欲望。但是当没有满足这些欲望的时候,这种人会特别的痛苦,甚至会走向一些不法的途径。
懂得适可而止的时候,也就跨越了自己心里面欲望那一道沟壑,才能保存内心的一份坦然和淡定。
无为而无不为,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当你了解到自身状态,或许是能力不足之时,降低欲望就比提高能力更易获得幸福感、满足感。
当然:
降低欲望并非让你无欲无求,无目标生活,而是找到基础的、易实现的、重要的欲望;
降低欲望是在自我认识的前提下,力所能及地、一步一步地去实现;
降低欲望是是一个过程,不是一个结果,不要害怕过程中的失误和犯错;
3)做点“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”,保持内心的愉悦
所谓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,就是把自己从焦虑情绪中转移,做点与欲望,与目标无关的事情。也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。
比如在自己压力大时:听一首好听的歌、看一部好看的电影、阅读一本好书,甚至是可以去午后的公园,从一个小孩吹起的泡泡里,看到生活中的美好。
当你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沮丧时,不如约朋友出来聊聊,请教别人进步的方法;当你觉得养活家庭,负担重的时候,不妨暂且放下这种压力,去享受和家庭相聚的时间。
把自己从焦虑中解放,就能较好的平衡我们内心的能量,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。
3、写在最后
人生危机和焦虑并不受年龄所控制,我们应该做的,则是不要随波逐流,要安放自己的内心。
曾国藩有一句话: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过往不恋。
在时代的激流勇进里,我们更应该做的,是保持静心自省的能力,正视危机,并认真审视自己。
熬过去,你所经历的焦虑和危机,未来都能成为你前行的力量,你终将得到一个涅槃重生的自己。